当前位置:Home>工作动态>正文
关注潜江新闻网
转发微博
“蛭”同“稻”合“蛙蛙”笑——生态种养蹚出致富路
2023-09-21 17:12:07 来源: 浏览:480次

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”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稻香蛙鸣,生态美景,在这里成为最平凡的“日常”。这里就是位于王场镇施场村的登智家庭农场。

9月20日,记者刚走进农场,就听到“呱呱呱”的蛙鸣声,此起彼伏。放眼望去,15亩蛙稻田被分隔成30个方格,一只只可爱的黑斑蛙或放声歌唱,或举行跳高比赛,又或是在讲述自己与稻田的故事,现场热闹极了。

蛙护稻,稻养蛙。“‘稻蛙共生’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充分利用水稻和蛙类的不同特性,互为补充,进行一田多收、绿色生态的种养模式。”农场负责人王绍武告诉记者,蛙类是稻田的捕虫能手,它们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机肥,能够提升土壤肥力。同时,田间生长的水稻又能为蛙类生长提供天然的栖息场所,还原生长环境,达到互利共生,实现以蛙产业带动水稻产业升级,大幅度提高农田综合效益。

王绍武养殖黑斑蛙已经有6年时间。为了掌握养殖技术,他四处拜师学技,请教专家。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升级,他的口袋也越来越富足。去年,为了响应国家防止耕地“非粮化”的政策,他拿出6亩地开始试验“蛙稻共生”生态种养模式,并在今年全面种养。

“4月份孵化种苗,现在已经上市了,每亩可收2000至3000公斤,每亩收入至少4.8万元。”王绍武乐呵呵地说,农场早就实现了自繁自养,在节省成本的同时,也对外出售部分种苗、增加收入。

除了蛙稻,今年农场也拿出2亩地,尝试“水蛭—水稻”混合种养模式。“这是宽体金线蛭,少部分养在稻田,还有十几亩是传统模式,养在水葫芦里。”王绍武用双手在稻田里随意一掏,就是几条又黑又肥的水蛭。

“水蛭月底就可以上市,但是现在价钱并不高,一般我们会等到春节前价格最高的时候销售。”王绍武表示,他家的水蛭不愁销。如今,他再次邀请了专家指导新的种养技术,希望可以利用生态种养模式,让有限的耕地多产生效益,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,真正实现“蛭”同“稻”合蛙欢笑,立体种养促增收。(来源:潜江日报)

 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潜江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潜江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授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。
 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潜江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主动与我们联系删除!
栏目精选
虾城印象
虾城印象
曹禺文化产业园
曹禺文化产业园
远眺潜城新貌
远眺潜城新貌
紫月湖公园
紫月湖公园
王场镇开展“爷爷奶奶报听写”推广普通话活动

“蛭”同“稻”合“蛙蛙”笑——生态种养蹚出致富路

Copyright @ 2021-2023 www.cnqj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王场镇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
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cnqjw2008#163.com(请将#换成@)举报电话:0728-6230961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42120180014 鄂ICP备12000686号-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备案号:鄂备2011012